很遺憾,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,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!
今天由朝陽假山的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假山疊石的基本技法。
假山的疊石技法(或稱手法),因地域不同,常將其分成北、南兩派,即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流派。
其實北京假山自古多“自吳人壘”(朱尊彝句),大多受江南疊山匠師的影響,如清初的李漁,張漣、張然父子都屬江南人氏,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。
尤其張漣和張然父子流寓京師,專事假山,名動公卿間,清初王士禎《居易錄》云:“大學士宛平王公、招同大學士真定梁公、學士涓來兄游怡園,水石之妙有若自然,華亭(現上海松江)張然所造也。然字陶庵,其父號南垣,以意創為假山,以營丘、北苑、大癡、黃鶴畫法為之,峰壑湍瀨,曲折平遠,經營慘淡,巧奪化工。南垣死,然繼之。今瀛臺、玉泉、暢春苑皆其所布置也。”
從此其后人在北京專門以疊假山為業,人們稱之為“山子張”,并有:安、連、接、斗、挎、拼、懸、劍、卡、垂“十字訣”。
又流傳有“安連接斗挎,拼懸卡劍垂,挑飄飛戧掛,釘擔鉤榫扎,填補縫墊殺,搭靠轉換壓”的“三十字訣”。
江南一帶則流傳為疊、豎、墊、拼、挑、壓、鉤、掛、撐等“九字訣”。
其實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,都是假山在堆疊過程中,山石與山石之間相互結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。
目前這些基本疊石技法在假山施工過程中經常使用
安即安置山石的意思。在蘇州方言中習慣稱作“擱”或“蓋”。
安石有單安、雙安、三安之分,雙安即在兩塊不相連的山石上安置一塊山石,以在豎向的立面上形成洞岫;三安即在三塊山石上安置一塊山石,使之連成一體。
所以安石主要通過山石的架空,來突出“巧”和“形”,以達到假山立面(觀賞面)上的空靈虛隙,這就是《園冶·掇山》中所說的“玲瓏安巧”。
連即山石與山石之間水平方向的相互搭接。
連石要根據山石的自然輪廓、紋理、凹凸、棱角等自然相連,并注意連石之間的大小不同、高低錯落、橫豎結合,連縫或緊密、或疏隙,以形成巖石自然風化后的節理。
同時應注意石與石之間的折搭轉連。
接即山石與山石之間的豎向搭接。
“接”要善于利用山石之間的斷面或茬口,在對接中形成自然狀的層狀節理,這就是設計中所說的橫向(水平)層狀結構及豎向層狀結構的石塊疊置。
層狀節理既要有統一,又要富有變化,看上去好象自然風化的巖石一樣,具有自然之趣。
若在上下拼接時,山石的茬口不在一個平面上,這就需要用鑲石的方法,進行拼補,使上下山石的茬口相互咬合,宛如一石。
斗疊石成拱狀、騰空而立為“斗”,它是模仿自然巖石經流水的沖蝕而形成洞穴的一種造型式樣。
疊置時,在兩側造型不同的豎石上,用一塊上凸下凹的山石壓頂,并使兩頭銜接咬合而無隙,來作為假山上部的收頂,以形成對頂架空狀的造型,就像兩羊用頭角對頂相斗一樣。
這是古代疊山匠師們的一種形象說法。
挎是指位于主要觀賞面的山石,因其側面平淡或形態不佳時,便在其側面茬口用另一山石進行拼接懸掛,作為補救,以增強疊石的立體觀,稱之為“挎”。
挎石可利用山石的茬口咬合,再在上面用疊壓等方法來固定,如果山石的側面茬口比較平滑,則可用水泥等進行粘合。
拼即把若干塊較小的山石,按照假山的造型要求,拼合成較大的體形。
不過小石過多,容易顯得瑣碎,而且不易堅固,所以拼石須間以大石,并注意山石的紋理、色澤等,使之脈絡相通,輪廓吻合,過渡自然。
懸與垂均為垂直向下凌空懸掛的掛石,正掛為“懸”,側掛為“垂”。
“懸”是仿照自然溶洞中垂掛的鐘乳石的結頂形式,懸石常位于洞頂的中部,其兩側靠結頂的發券石夾持。
也有用于靠近內壁的洞頂的,而南京瞻園南山則在臨水處采用倒掛懸石,情趣別具。
“垂”則常用于諸如峰石的收頭補救,或壁山作懸等,用它以造成奇險的觀賞效果。垂石一般體量不宜過大,以確保沒有危險。
掛石倒懸則為“掛”,掛與懸相同,只是南北稱謂不同。
卡即在兩塊山石的空隙之間卡住一塊小型懸石。
這種做法須是左右兩邊的山石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,再在楔口中放入卡石,其只是一種輔助陪襯的點景手法,一般常應用于小型假山中,而大型山石因為年久風化后,易墜落而造成危險,所以較少使用。
劍將豎向取勝的山石,直立如劍的一種做法。
山石劍立,豎而為峰,可構成劍拔弩張之勢,但須因地制宜,布局自然,避免過單或過密。
拔地而起的劍峰,如配以古松修竹,常能成為耐人尋味的園林小景。
以上就是朝陽假山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,想要了解更多,歡迎來電咨詢我們吧!